beat365党委组织教师党员赴红旗渠考察学习

来源:beat365  作者:程霖  发布时间:2021-07-18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党员的党性修养,继承和弘扬伟大革命精神,7月15日,beat365党委组织全体教师党员赴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为期三天的红旗渠精神专题学习活动,本次活动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和体验环节。



20世纪70年代初,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来中国访问的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河南林县的红旗渠。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支渠分布全市乡镇。在10年的修渠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通过精彩的专题讲座《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教师们被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所感动。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镌刻在每一块太行山石上,融入每一滴红旗渠水中。这面精神旗帜,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激励着中国人民在追梦路上奋勇前行。



激情教学环节,教师们在《定叫山河换新装》的豪迈歌声中感受林县人民奋战太行的激昂力量,领悟红旗渠精神的不息律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伟大的人民铸就伟大的精神,一曲铿锵豪迈的《定叫山河换新装》,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当代和未来。



理论学习结束后,beat365党员教师赴扁担精神纪念馆、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分水闸参观学习。走进扁担精神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扁担精神”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闻名全国的“扁担精神"的发祥地就在这里。所谓“扁担精神”,指的是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凭借一副铁肩膀,挑起了沟通城乡的重担,仗着一双铁脚板,翻山越岭,走村串乡,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必需的生活物资的“艰苦奋斗、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纪念馆以“扁担精神”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分为六大部分:“一根扁担创家业”、“一分一厘细打算”、“一心为着山里人”、“一心一意谋发展”、“扁担精神在林州”、“亲切关怀”,为人们展现了上世纪后半叶波澜壮阔的为民精神。石板岩供销社自1946年7月创办以来,经历了68年的风雨历程。68年来,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其扁担不折,红旗不倒,“扁担精神"代代相传、熠熠生辉,在当地人民群众中树起了一心为民的共产党人的一座丰碑。



红旗渠纪念馆由“序厅”“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六部分组成。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重温了红旗渠修建过程的艰辛历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陈旧的工具,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再现了林县人民在粮食紧张、物资短缺、设备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运用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克服重重困难修建红旗渠,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况。大家无不为这一新中国奇迹所赞叹,无不为其中所孕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所感染。



走近红旗渠分水闸,引入眼帘的便是由郭沫若先生所题的“红旗渠”三个大字。红旗渠总干渠在此分为三条干渠,依山远行,深入林州腹地,润泽着林州54万良田。1965年4月5日,红旗渠通水仪式在这里举行,在人们热情高喊“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中,红旗渠水流过了分水岭,林县人民引漳入林的美梦成真了。

红旗渠是一座不朽的“改造自然”的丰碑,更是一面永恒的旗帜。通过参观学习,踏寻红色足迹,教师们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思想上经历了一次洗礼,心灵受到一次震撼。这次红色之旅是一次触及灵魂的党性教育,也是一次丰富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本次活动的成功开展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党员教师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党性锻炼,砥砺了政治品格,坚定了理想信念。参观学习结束后,教师们纷纷表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党性觉悟,要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怕挫折、不怕困难,在工作中勇于开拓创新,将今日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关闭

0